21 世紀以來,中國海綿鈦市場的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:
量價雙低期(2000 年-2003 年):21 世紀初期,中國經濟快速發展,優異的性能令鈦受到航空航天、石油化工領域的青睞,但由于技術和生產設備的限制,中國海綿鈦產能相對較低。2003 年中國的海綿鈦產能僅為 4000 噸,價格區間維持在每噸 5 萬元/噸-6 萬元/噸。
急劇擴張期(2004 年-2006 年):全球經濟強勁復蘇,中國經濟消費結構升級換代,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,導致中國海綿鈦供需缺口逐漸加大。海綿鈦價格應聲上漲,最高上漲至 30 萬元/噸。這也導致大批海綿鈦生產廠商擴產擴能,2006年底海綿鈦總產能已達 3 萬噸。
嚴冬期(2007 年-2015 年):前期過熱投資導致需求增速遠不及產能,市場供過于求,海綿鈦價格大幅跳水,2009 年 8 月探底 4.5 萬元/噸。此后在四萬億政策刺激下,價格雖短暫回暖至 12 萬元/噸,但因有效需求不足,最終再次回落至低位。此間八年是中國鈦產業的“嚴冬期”——高產能、低需求、微利潤。
產能出清期(2016 年-2019 年):2016 年起,在供給側改革指引下,落后產能逐步關停淘汰,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。2019 年起,中國軍工裝備現代化建設正式進入加速期,航空航天、軍工裝備等高端領域用鈦大幅提升,產業結構從過去的中低端逐步向高端轉移。同時受到環保風暴的影響,原料成本的上升助力海綿鈦價格反彈,2019 年底價格回升至 8.1 萬元/噸。
新一輪洗牌期(2020 年-):2019 年價格的高漲幅吸引大批鈦企擴產擴能,2019 年底海綿鈦總產能已達 15.2 萬噸,同比大幅增長 42%,但全年產量僅為 8.6 萬噸,產能利用率下降至五年新低 56%。2020 年受疫情沖擊,化工民品鈦材需求下滑嚴重,海綿鈦價格跳水至 5.2 萬元/噸,幾乎貼近于成本線。但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步控制,2021 年一季度化工鈦材需求出現補償性增長,且軍品鈦材需求持續火熱,海綿鈦價格已回升至 6.8萬元/噸。
我們認為,新冠疫情的來襲將在產業掀起來新一輪的洗牌。短期來看,海綿鈦過剩產能處于緩慢消化階段,其價格將受到一定壓制,中短期繼續下跌空間和可能性相對較??;中長期來看,化工鈦材需求逐步恢復,軍品鈦材放量趨勢明晰,需求結構進一步優化,軍品小顆粒海綿鈦供給偏緊有望助力價格觸底反彈,預計未來 2-3 年,海綿鈦的價格區間將維持在 6 萬元/噸—7.5 萬元/噸。